
回憶現實,小時候,最開心的就是遠足和旅行,出發前一天晚上總會興奮地睡不著,偶爾會起來再看一下要帶的物品,乖乖、糖果、水壺、青箭口香糖,然後才漸漸入睡。到了長大一點,中學、大學時期,自己也已經會規畫一些健行、露營、騎腳踏車環島等等行程,走的地方也變多了。畢業後,進入工作職場,因為是職業軍人的緣故,所以去的地方更多,大概台灣本島、外島、離島都有機會踏上,這種經驗實屬難得,也是當軍人歲月裡比較有趣的地方。退伍後創業,跑的地方就更多了,也因此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,展開「商務旅遊」的方式,一方面開發與生意上有關的業務,一方面藉由到達不同的城市,領略每個城市的風土人情,結合知性和感性,這樣的旅遊,大概是這十幾年來我的旅遊模式,應該比較少單獨為了去一個地方度假而獨自安排;比較例外的就是隨著社團的自強活動,這種遊覽車的國民旅遊,在台灣社團是非常盛行,也因為這樣的機緣,讓我見識到一些不一樣的旅遊模式,雖然有些時候去的地點不是這麼討喜,跟團出國旅遊也是依些社團旅遊經驗。當然,我也有隨興的時候,說走就走,穿條短褲就開車上阿里山的經驗也是有的;說走就走,到墾丁吃個麥當勞就回家的經驗也是有的;說走就走,揹起背包、帶著護照、台胞證就出國的經驗也是有的。
「行萬里路、讀萬卷書」,透過網路的實際導覽,我們已經可以發覺世界上不同的城市,各式各樣的資訊。旅遊所帶來的獲益是非常得多的,出發前、或是旅遊中、還是賦歸後,都能夠帶給自己許許多多的不同感受;很多行程回想起來的時候,可能會在腦海裡徘迴,探討當時如果不要走這條街道,而轉進去另一條街道會看到甚麼??人類文明為什麼可以在這個城市發展上千年??類似這樣的問題;也曾認為如果下一次再度造訪那個地方,就會想要去看看;或是,可能去過的地方,再度造訪之後,會想去看看那個我曾經跟他買過東西、交談過的老闆還在不在??他好不好??類似這樣種種的有趣畫面。還有就是當地吃的喝的用的,各式各樣的新鮮的在地生活方式,都是我比較喜歡接觸的方法。走到每個地方,用自己的身心靈體會,這才是旅遊的真正目的。
我想,寫「旅遊札記」不是在寫甚麼特別的研究報告或是文章,所以在記述內容上面就是「想到甚麼寫甚」,當然,一定會有一個主題,也不是亂寫;如果您閱讀我的札記時,有時候會有跳來跳去的感覺,可能就多看幾遍就知道我在講甚麼了!
出發旅遊,只要踏出第一步,就像我認為:「凡事想要做的事情只要想清楚了,下定決心就趕快去做就對了,一樣的道理」;人生苦短,想要做的事情很多,時間是減法,用一天少一天,過一年少一年,短短三萬個日子,一晃眼就過了。世界之大,一生不盡然能完全走過,每個城市和地方,每個人去過的感覺也都不同,春夏秋冬四季造訪的景物和感覺也一定不同。旅遊可以讓我們學習很多事物,開拓我們的視野,看事情的角度,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實在有太多的好處。
寫在旅遊札記之前,了解自己旅遊的目的、動機、型態、方式、規劃等等,
唯一的原因就希望自己:莫忘初衷。
唯一的原因就希望自己:莫忘初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